2024年11月,58岁的孙大姐因胸髓肿瘤切除术后出现双下肢无力、麻木,从最初依靠轮椅辅助行走,到今年8月症状急剧加重、
2024年11月,58岁的孙大姐因胸髓肿瘤切除术后出现双下肢无力、麻木,从最初依靠轮椅辅助行走,到今年8月症状急剧加重、完全瘫痪在床,胸以下痛触觉逐渐消失……
当“截瘫”、“脊髓损伤”的诊断书摆在眼前时,她的世界失去了希望。“我是不是一辈子都站不起来了?”这个念头不断吞噬着她的意志,她害怕成为家人的累赘。
绝境中的转机
一场与康复师的双向奔赴
不愿成为子女负担的孙大姐,9月来到了仁品医院康复医学科。周新主任团队为她进行了全面评估:从肌力、肌张力到感觉功能、平衡能力,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,最终制定了一套涵盖运动疗法、物理因子治疗、心理干预等多维度的康复方案,循序渐进帮她恢复功能。

李文龙为孙大姐进行康复治疗
而这场康复之路上,负责直接治疗的康复师李文龙,成了孙大姐最依赖的“支柱”。
“唠嗑式”治疗
康复师既是医者也是“家人”
脊髓损伤后的康复训练,往往伴随着枯燥和疼痛,很多患者会因为难以坚持而放弃。但李文龙却有自己的“小妙招”。
“唠嗑式”康复
从被动关节活动到抗阻训练,从核心肌群激活到平衡协调练习,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;他嘴上也没闲着,和孙大姐拉家常、聊生活、讲康复成功的案例。他像朋友一样,让孙大姐觉得康复不是煎熬,而是每天都在和更好的自己赛跑。


这种“治疗+唠嗑”的模式背后,是康复师对患者的深度共情。李文龙深知,脊髓损伤患者面临的不仅是身体功能障碍,更有心理上的自我否定与社会角色丧失。因此,他每天根据孙大姐的恢复进度调整训练强度,同时用“唠嗑”化解她的焦虑。
2个月蜕变
从轮椅到助行器,她走出了第一步

经过2个月的系统康复治疗,孙大姐的身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双下肢无力、麻木的症状明显改善,胸以下的痛触觉逐渐恢复。更让人欣喜的是,她已经能够借助助行器独立行走了!当第一次扶着助行器迈出脚步时,孙大姐忍不住红了眼眶。

康复师
患者康复路上的“摆渡人”
对于康复患者来说,康复师是陪伴他们一步步走向目标的“摆渡人”。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,精准判断患者的恢复情况,制定并调整康复方案;又要拥有足够的耐心和同理心,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,用温暖和鼓励帮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时期。
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经历康复之路,请记住:
早介入、早康复:脊髓损伤后3-6个月是黄金恢复期,及时干预效果显著;
个性化方案:康复需结合患者年龄、损伤程度、并发症等制定针对性计划;
心理支持同等重要:家人的鼓励、康复师的共情,是患者坚持的动力源泉。

生命或许会按下暂停键,但爱与希望永不停止生长。愿每一位康复路上的勇者,都能遇见像李文龙这样的“摆渡人”,在专业与温度中,走向更好的自己。

重庆仁品医院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康复团队,为您提供全方位、个性化 的康复治疗方案,助力您早日恢复健康,拥抱美好生活。
- 上一篇:甲亢VS甲减,常被误认为“压力大”“亚健康”,背后却藏着“致命差”
- 下一篇:没有了


